我校古生物国际合作课题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

发布时间:2019-07-19浏览次数:170

719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我校古生物国际合作课题组的最新论文《新的侏罗纪哺乳型动物揭示了哺乳动物舌骨的早期演化》这一新成果是由我校自然资源部东北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周长付教授与国际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德国波恩大学T.马丁教授和美国耶鲁大学A.布拉尔博士等合作完成。该化石被命名为“微小柱齿兽”(Microdocodon),是我国及全球首次发现的舌骨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哺乳型动物,产于内蒙古宁城五化地区距今约1.64亿年的侏罗纪地层

  719日上午,我校最新科研成果学术报告会在古生物博物馆举行。校长郝德永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外事处处长修玉玲,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邵永运、党政办公室主任唐立宝、人事处处长周振田科研处处长李国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古生物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建杰以及部分师生代表等出席报告会,共同见证了这一古生物学领域新的重大发现。  

  报告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周长付教授以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图片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新发现的侏罗纪“微小柱齿兽”化石在揭示哺乳动物舌骨演化方面的要科学意义。首次发现了保存精美并与现生哺乳动物同样的舌骨构造,甲状舌骨、基舌骨、角舌骨和上舌骨;以及首次发现其骨节之间有活动关节,结构呈鞍状,区别于更原始的犬齿兽和现生爬行动物的简单棒状结构。由于现生哺乳动物的鞍状舌骨构造是咽喉的框架,对食物传输和吞咽有关键作用,因此“微小柱齿兽”的发现表明:现生哺乳动物的舌骨构造传承于更为原始的哺乳型动物,起源于哺乳型动物获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阶段,这是在全球哺乳动物舌骨早期演化研究中的重要突破此外,报告还介绍了新发现的 “微小柱齿兽” 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小的柱齿兽类化石,其骨骼轻盈肢骨长而纤细,尾巴很长等,显示了适于树栖攀援生活的特征,大大丰富了柱齿兽类适应树栖生活的多样性。

  报告结束后,郝德永校长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对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这一新发现是我校古生物学科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令人振奋和鼓舞。他指出,古生物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发展一直得到校党委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古生物研究所,建设了全国首家古生物学院和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并获批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完整的古生物学科建设体系。多年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今天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这一成果,标志着该学科已达到国际领水平。他表示,我校将持续推进古生物科研与科普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最后,他对周长付教授及其课题组专家表达了敬意,并对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的长期支持与协助表示感谢。

  省自然资源厅修玉玲处长在致辞中首先对我校古生物科研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表示祝贺,并指出自然资源厅我校的共同领导下,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及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次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也为省厅赢得了荣誉。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将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做好服务与协调工作,促进博物馆和我省首家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建设。

  中生代哺乳型动物是现生哺乳动物的近亲类群,其化石发现可为追溯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最直接证据,因此,此领域研究是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校课题组新发现的“微小柱齿兽”属于原始哺乳型动物的柱齿兽类支系(Docodonta),该支系中生代时期在北方大陆分布较广,但以往发现的主要是牙齿化石。本次新发现的 “微小柱齿兽” 化石以完整的舌骨构造和精美的保存为揭示哺乳动物舌骨演化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为我国侏罗纪“燕辽生物群”研究也增添了新的色彩。

  本次学术会由孙革教授主持。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人民网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代表出席并相继报道了此次重大成果。本次发现的“微小柱齿兽”的正型标本 (PMOL-AM00025A) 保存在我校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周长付教授汇报科研成果

郝德永校长致辞

修玉玲处长致辞

周长付教授现场介绍研究成果化石标本

微小柱齿兽 (Microdocodon)

 1. 化石标本 (正模,PMOL-AM00025A); 2. 素描图;3. 古生态复原图

Science杂志封面

论文及评论文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