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发布时间:2020-04-02浏览次数:1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学校事业发展。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发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扎实开展科研工作的倡议》,职能部门与各单位组织广大教师有序推进科研工作。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响应学校倡议,不忘初心、不丢主业,立足岗位、潜心科研,他们有的为疫情防控提供智库建议与智力支持,有的克服重重困难持续研究、申报项目、撰写论文,有的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不忘科研初心,有序组织推进科研工作

面对突如而来的疫情,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不断压实主体责任,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相关工作动态,第一时间通过各类线上平台发布40余条科研信息,并积极组织各基层单位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确保特殊时期学校科研工作不掉队、不漏项、不落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通过全面宣传和积极动员,调动教师申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申报率;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联合,努力组建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提高团队研究实力;通过有效落实“三审制”,加强内部科研培训和专家评议指导,提高申报质量。经过各二级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全校拟申报国家级课题已超过200项。

勇担社会责任,为疫情防控贡献沈师力量

面对疫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师迎难而上,积极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密切联系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心理疏导、舆论引导、政府能力建设和疫情过后恢复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科学研究,切实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科研推向抗击疫情最前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沈师力量。

教育经济管理研究所孙绵涛教授春节前返回湖北,身在重疫区的他以乐观的心态,坚持笔耕不辍,传递正能量。2月4日,他接受《中国教育报》的邀请,以专家的身份就“怎样把握疫情防控中的教育契机”、“怎样家校联动提高在线教育实效”和“怎样建立健全为学生成长护航的应急管理机制”等问题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个人的观点,为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更好的因时而动,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献计献策。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但菲教授应《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邀请,就“疫情期间如何保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防止幼儿园教师的流失”的问题,提出了“线上互动增加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人文关怀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团队凝聚、社会支持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园校合作充实幼儿园教师的储备队伍”等有效解决办法,为幼儿园教师安心工作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张淑华教授带领创新团队通过对疫情状态下民众心态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民众心理防控和应急管理的对策,最终形成的《关于加强辽宁省民众疫情心理防控和应急管理的建议》在《科技工作者建议》上发表,并得到了省委陈求发书记的批示。

实验教学中心王升厚教授结合本人多年来在蛹虫研究领域上科研成果,联合辽宁省食用菌协会共同向辽宁省卫健委提出了《关于将蛹虫草纳入新冠肺炎防治战略资源的建议》;此外,王升厚教授还在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平台“易菇网”上发表文章,为大家普及蛹虫草提高免疫力方面的科学知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文颖副教授紧密结合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在疫情防控中凝聚爱国主义硬核力量》的论文。她在文章中提出:新冠肺炎防控是一次难度很大的考试,更是践行爱国主义的一次实践,需要人人尊章守制,人人做好本职工作,人人带着科学精神有机协调落实,需要先锋和英雄带头行动,只要我们凝聚爱国主义硬核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将无惧风雨,如期实现奋斗目标。

牢记科研使命,扎实做好科研工作

疫情期间,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师默默坚守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们充分利用居家防疫的时间,大量查阅和梳理文献资料,精心开展项目申报和在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切实做到“防疫不停研、防疫强科研”。

法学院霍存福教授根据《关于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他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积极与课题组成员进行沟通和讨论,反复研究子课题的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工作任务、预期成果和人员分工。根据总体计划,他正在带领团队成员通过线上进行契约文书的搜集工作,待疫情结束再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线下的搜集。

文学院关英明副教授积极投入国家语委项目的研究工作。因疫情影响,不能到实地田野调查,他就对课题相关研究文献再次做了细致爬梳,借鉴相关研究经验和方式方法,拟定了田野调查的计划和提纲,最终确定辽宁省的丹东,吉林省的集安、珲江、龙井、图门、珲春,黑龙江省的绥芬河、鸡西、同江、黑河,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等共计11个城市为研究范围;从语言服务视角,确定了服务东北地区(乃至国家)、服务社会(行业)和服务个人三个层次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此外,他还持续关注着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抗疫进程,并从语言研究者的角度发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抗疫过程中为国家、行业、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受此启发,正在积极撰写相关研究论文。

生命科学学院姚志远副教授克服了居家办公资源不足和年幼女儿的干扰,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了工作方便,姚志远老师在同事的帮助下将办公室电脑资料拷贝下来,在保证线上教学工作的同时认真思考,反复修改打磨项目申请书,并按学院要求的时间节点积极参与申请书的各个环节审查。他从科学问题的凝炼、研究内容设置、研究方案制定,到文稿的文字和格式等细节问题,积极同校内外专家沟通交流,反复斟酌推敲,逐步完善提高,使申请书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教育科学学院吕光洙副教授根据本人已有的研究基础,积极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吕老师在确定研究主题后,认真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文献进行高水平的归纳与梳理,科学设计拟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反复推敲具体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取得较好的论证效果。此外,吕老师能够按照学院要求,及时上交论证材料,请专家提出评审意见,同时主动联系学院内多位国家级项目主持人,虚心求教,请他们就申报材料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把关,提出修改建议。

粮食学院杨庆余、高育哲老师协助肖志刚教授指导研究生对前期实验数据进行结果整理、数据分析和撰写研究论文工作。其中,一名硕士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已被国外重要期刊《Food Chemistry》录用;此外,杨庆余、高育哲老师正在积极对照国家粮食行业“青年科技奖”的申报要求,认真准备申报书和支撑材料。

旅游管理学院隋鑫教授带领的本溪县人参产品深加工省级科技特派团,克服困难,加强技术攻关,加速新产品技术研发和质量升级。疫情期间,他们在原有第三代参酒产品基础上开发出了有效营养成分萃取效率更高、质量更可靠、口味更优越的第四代高品质产品,并完成技术改进和包装设计工作;他还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直播等方式了解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现状及技术问题,指导本溪县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流程优化,为疫情结束后加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化学化工学院康艳红教授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三氯化铁刻蚀废液的净化与再生方法》是康艳红教授团队2015年获批的发明专利,主要针对蚀刻不锈钢等铁合金材料产生的三氯化铁废液含有Cr、Ni、Cu、Zn等毒害金属离子的问题,提出了电化学阴极除杂-阳极氧化技术,实现了三氯化铁蚀刻废液的净化和再生,清洁低耗,达到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要求。疫情期间,在前期初步达成的转让意向的基础上,她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与常州盛为科技有限公司联系,共同研究确定专利转让合同的相关事宜,就转让金额、付款方式、双方的责任等内容上与对方达成一致意见,最终以20万的价格成功将此专利技术转让给对方企业,实现了学校2020年成果转让的开门红。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秦旭芳教授秉持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承担横向课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划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她主动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联系沟通了解对方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求,联系国内学前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工作坊,制定专家工作坊的工作内容,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终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签订了合同额为10万元的横向课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