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五周教师学术报告预告

发布时间:2020-09-22浏览次数:27

序号报告题目报告时间报告地点报告人
姓名
所在单位报告人简介报告摘要
1复杂电磁环境下认知无线电技术介绍2020年9月25日9:00实验中心434申海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7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目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计算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和《智能控制》等课程。近年来先后主持及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近20项,其中包括主持国家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省级项目3项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3部,获省级学术类奖励3项,市级学术类奖项1项。认知无线电是一种可以感知外界通信环境的智能频谱通信技术,它能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理解与学习,实时调整频谱资源配置,智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认知无线电将智相关技术引入到通信中,使电磁频谱网络具有自管理、自学习、自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频谱的可控制、可管理、可信任。报告从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出发,包括认知无线电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平台结构、发展及研究现状,包括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以及应用领域的相关介绍。
2困境与出路:翻译技术时代译者身份认同探析2020年9月25日
15:00
信息楼231李晗佶外国语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翻译技术、技术哲学等,在《上海翻译》、《外语学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和《东方翻译》、《翻译论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语言学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5篇,先后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学研究项目8项,并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发言。翻译技术的介入使得如今的翻译职业在工作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做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的身份特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对翻译技术时代的译者身份进行研究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梳理译者身份的历史演进脉络,并结合翻译技术的特征,首先探讨了其对译者身份所造成的威胁以及译者身份认同面临的困境,随后指出技术理性的无限发展、片面关注技术对人的解构作用以及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长期所处的不利权力关系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为此,本文认为需要从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两个角度入手来重构译者职业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